这书用很丧的理念来传达一些处事哲学,本来想用这书来助眠的,结果《牛人》篇中的对于世上至暗之恶描述,让我汗毛竖起,头脑立即清醒睡意全无。 《弟子》篇中描述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对于正直,仁、义的人生哲学的贯彻,在世道黑暗之下最终不得善终的下场让人感叹不已。太丧,太真实了。。
1
mywaiting 2022-07-18 09:23:05 +08:00 2
比如这句:
> 如今想起来,我真是空费了自己那一点仅有的才能,徒然在口头上卖弄着什么“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可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 又比如这句: >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都是那些年暗暗地摘录在日记本的句子~ |
2
conge 2022-07-18 13:47:38 +08:00 via Android
你要是读点儿心理学的东西,就会知道这些了。
前者描述的是 imposer syndrome ,后者描述的是拖延症的成因之一,完美主义。这些,都是有方法,可以克服的。 |
3
ChrisFreeMan OP @conge 😂对不起,我段位太低了,不太懂你说的东西和这之间有什么关联。
|
4
hxndg 2022-07-31 18:08:16 +08:00
那你这得看点苏东坡传记啥的了,或者看看西方哲学史看看哲学家们逗闷子就开心了估计
|
5
ChrisFreeMan OP @hxndg 《西方哲学史》之前看了一半,我看的是罗素版的。
|
6
hxndg 2022-07-31 22:28:48 +08:00 1
@ChrisFreeMan 罗素版不错,罗素版戳肺管子比较多,你要是还想排解就看看王小波的书,
我这几年看书,越看越发现中国的世俗世界是越来越喜欢日本的暗苛,那种乐子人的真诚反而是越来越少,然而实际上文化近年来实际上往小里发展,或者说越来越没有那种大的地方了。这里大的地方不是说宏大的叙事关,而是没了符合中国人特质的人情味。为啥感觉没法讲,讲了人没了。。。 咱们中国人的品质不是日本那种暗戳戳的阴沉,所以多看点乐子书呗,那种真诚的乐子书。 |
7
conge 2022-08-02 13:04:20 +08:00 via Android 1
受你的影响,我正在度读 山月记, 觉得很好啊,把中国古典文学 /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拿来做骨架,用小说家的想象丰富人物与故事。
非常喜欢悟净为主角的那两篇,把悟净塑造成个内向的观察者。 写李陵,司马迁,苏武的那篇也很棒。 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丧的地方。 |
8
ChrisFreeMan OP @conge 你不觉得李陵那篇也很丧吗😂, 李陵想要效忠君主主动请命远征保卫疆土。却因小人背后谏言惹怒君王,遭到刻意针对,而导致军队覆灭被俘反而落了个通敌罪名,导致全家遭到株连, 司马迁自好言劝阻,也因奸臣陷害遭受宫刑之耻。
而李陵后来又因落入敌方后受到厚重的礼遇而动摇自身信仰,受到自敌人的恩泽又因最初立场问题无法剑指同胞。昔日好友被俘后被他的忠义而感染,而好友又在最终武帝驾崩后,带着荣耀荣归故里。而自己落了个什么也不是,没能融入他乡又无法回到故里,自身摇摆不定,最终一生归于平凡,自己的子嗣后代,最终连个名字都没有被留下。 以上浅薄见解。 |
9
conge 2022-08-03 01:08:13 +08:00
@ChrisFreeMan #8
Jordan Perterson 在 Maps of meanings 里提到,对于事物,人需要知道四个层次:1 ,它是什么; 2. 我们能对它做些什么 3. 了解“是什么”和“做什么”之间的区别;和 4. 对于这种区别,我们能做什么。 简化来说,通常有这样两个层面:1. 这是什么 2. 它有什么意义 。 用这个框架来分析,李陵的故事,司马迁的故事,苏武的故事,是属于“是什么”的范畴。 而你觉得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很丧”,则是你对故事做了意义判断之后,做出的反应。前者跟故事有关系,后者则跟你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又关,跟你已有的价值判断有关,跟你自己有关。你感觉的到的丧,原本存在于你自己。 读书也是读自己。 其他人会有其别的感受,一点儿也不奇怪 :) |
10
ChrisFreeMan OP @conge 有道理,可能我本来就是一个很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