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的时候只知死记硬背,未能深刻理解和感受文字内涵。最近偶然重读,忽然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想象魏晋时期,一帮文人雅士聚集在野外竹林,漫无边际的饮酒闲谈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对宇宙时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怀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甚至意识到一千多年之后的人们会对他们写下的东西产生感慨,正如现在这样 ——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世代更迭,改朝换代,多少生命来了又走了,很多都烟消云散,但是有些东西历经千年依然能唤起相同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吧。
再过一千年,如果这个帖子能以某种形式流传下去,被未来的人看到,大概也应该会产生同样的感慨。
附《兰亭集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ferock 2022-03-14 23:41:47 +08:00 via iPhone
并不能做到悲天悯人…
建议了解一下: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
2
Biwood OP @ferock 谏言的优秀文章挺多的,如出师表陈情表等等,兰亭集序特点在于比较出世,魏晋时期特色,有种超然物外之感
|
3
Robertwhite 2022-03-15 00:58:53 +08:00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喜欢这一句,感觉是像跨越千年在同我在讲话 😂 我之前记混了,之前一直以为是《赤壁赋》的🤣
|
4
beholder 2022-03-15 08:18:02 +08:00 via iPhone
还是《阿房宫赋》给劲一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6
pppanda 2022-03-15 09:12:31 +08:00
古文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虽时过境迁,但常读常新
|
7
wangpugod2003 2022-03-15 09:41:09 +08:00 1
论语的《季氏将伐颛臾》,如何?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最后一句,真觉得太经典了,两千多年前的道理啊,现代人能体会么?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8
idealhs 2022-03-15 10:02:50 +08:00
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经常有同感,每思至此,就想起赤壁赋的这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达不到苏子的境界,一直在尝试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