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kkhaike
V2EX  ›  心理学

问个心理学问题,越是有把握做好,越是不想去做

  •  
  •   kkhaike · 2023-06-15 16:09:35 +08:00 · 1091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52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很奇怪,与要做事情的严重程度无关。

    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很有热情,但在中前期成功把握非常大的时候,会非常不想去做,导致进度缓慢,分神.

    这个是什么心理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法?

    9 条回复    2023-06-15 21:00:52 +08:00
    coderluan
        1
    coderluan  
       2023-06-15 16:27:52 +08:00   ❤️ 1
    没什么问题,事情的过程和结果是分开的。举个例子就是过程是指你做个小项目,结果是指这个项目能不能赚钱。

    楼主你说的有把握只是对过程的把握,而结果你一开始不清楚的,出于对结果的期待,你会好好把握过程。但是随着过程的发展,你会慢慢对这个结果有一定预设,如果这个预取不尽如人意,那么自然也会丧失动力。而这个世界的的大部分事情,结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iloveoovx
        2
    iloveoovx  
       2023-06-15 16:30:40 +08:00
    你最好举个相关例子,而且是自己做还是推动团队一起做也不太一样
    比较直接关联的心理其实和定计划的心理类似,总觉得一件事两小时能搞定,实际都得花四小时,设想的时候只会想最顺利的状态,实际上各种幺蛾子要么想不到,要么根本会主动屏蔽
    你这描述也有点像其实开始的时候一切都不明朗,中期成功把握大说明对整个事情的框架已经过完了,计划也确定了,这时候就不急,需要上坡解决问题发挥创意的地方也感觉没啥了,所以就不想做了
    也是拖延症的标准症状。解决方法就是每次告诉自己只做半小时。和作家每天让自己写一段话是类似的原理,半小时或者一段话过去了一般这时候思路打开了,开头难也被突破了,想继续比较容易了
    err1y
        3
    err1y  
       2023-06-15 16:33:03 +08:00 via iPhone
    个人在思考的时候的一些感悟,无理论基础,仅供参考。

    学习的本质是对现实的建模和预测,当你对结果预测的把握很大时,就失去了对其的关注兴趣。人更喜欢意外事件,也就是与内心的预测不一致的结果更能激起好奇心。
    iyiluo
        4
    iyiluo  
       2023-06-15 16:33:54 +08:00
    拖延症
    shuxiaokai
        5
    shuxiaokai  
       2023-06-15 16:38:18 +08:00
    感觉没有挑战性,提不起劲?
    xiaocongcong
        6
    xiaocongcong  
       2023-06-15 16:40:49 +08:00
    根据我个人经验,这种盲目自信往往最容易翻车,而且一出问题就是很严重的。我被打脸 n 次,总是说很简单很简单,做起来就是卧槽卧槽,帮帮我
    HENQIGUAI
        7
    HENQIGUAI  
       2023-06-15 16:46:27 +08:00
    有过类似体会,但其实本质上还是没信心,遇到困难了在骗自己,或者这事自己压根就不喜欢。

    真正做自己擅长的又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很爽,妙到毫巅的感觉。
    kkhaike
        8
    kkhaike  
    OP
       2023-06-15 17:27:09 +08:00
    @coderluan 和结果好不好无关,就是单纯不想做,结果好也不想做
    @shuxiaokai 对。就是这样

    就像起初可遇见的结果是:“应该能搞定“
    然后,去做的过程中,就把接下来的步骤以及所有结果都预见了。
    再继续做就没有什么动力了(就算收益很大,很重要),甚至总是分神去做其他事情,把这个事情排最后。
    shendaowu
        9
    shendaowu  
       2023-06-15 21:00:52 +08:00   ❤️ 1
    > 详细分析了影响行为强度的条件或因素。他们指出,在特定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中,至少有三种因素制约着行为的强度:第一种因素就是成就动机,具体地说就是上述的三种内驱力。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是想增强自尊和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那么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强度就越高。第二种因素是期望或预期,即对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的估计。即便一个人在特定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非常想获得成功,但是如果他觉得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那么他在该项活动上的行为强度就会大打折扣,很可能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于该项活动上。第三种因素是目标的价值。如果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目标,那么哪怕实现它的可能性很小,个体也会孤注一掷地试一试。阿特金森以下面公式概括了上述思想:T=M×P×I 。在这里,T ( tendency)代表行为强度,M(motivation)代表成就动机,P(probability)代表成功的概率或期望,I(incentive)代表目标的价值或诱因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诱因值( l)是活动者对目标价值的主观判断,即对目标实现后的心理满足程度的估计。在阿特金森(Atkinson ,1964)看来,它与活动者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有密切的关系:一种目标的成功可能性越大,相对来说它就越容易实现,实现它以后的心理满足程度就越低,因此它的诱因值就越小,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I=1-P 。这样,上述的行为强度公式就可以改写为 T=M×P×( 1-P)。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到,当成功的概率( P)为 0.5 时,在一定的成就动机水平上活动者的行为强度最高。这昭示人们,过难或过易的任务或目标都不利于激发活动者的行为积极性,只有难度适中的目标或任务最具有激发力量。

    上面的摘自《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218 页。用 OCR 提取的,可能有错字,我没校对。

    上面提到的哪些因素中的成就动机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提升的。推荐到知网看看,英文好的话谷歌学术应该更好。但是英文的专业词汇据说都很难认,外行比较难看懂。另外人为增加一些难度不知道会不会有帮助,我之前好像在《心流》里看到过类似的策略。也许尝试提高一点要求,稍微来一点完美主义能有点效果?另外不知道提高自己预测的内容的精度不知道会不会有用,毕竟预测的内容越精确越容易出错。如果你真能完全预测所有细节的话不知道你的任务是否能自动化一下?还有就是做 todo ,我做相对来说比较无聊的任务的时候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都挺开心的。还有就是 todo 的升级版,在做任务的时候记录自己的大致的思路之类的东西。反正我记录之后挺有成就感的。还有也许可以人为地断开成功的概率和价值之间地关系,就是不要认为容易的事就是没价值的。其实所谓的容易不也是之前地努力获得的一个结果嘛。另外任务总体完成的时候 OP 没什么感觉吗?或者是任务没有一个明确的完成的标志?或者是任务跟你的价值观或者工资没关系?如果总体完成了很开心的话应该也不会不想做吧?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1831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7ms · UTC 16:27 · PVG 00:27 · LAX 08:27 · JFK 11:27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