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在隔壁 hupu 看到有 jrs 分享:小时候到底有多穷; 遂想起自己以前小时候的故事;
记忆中,小学 1-3 年年级,都是自己村小学半年,外婆家小学半年;冬天天冷,都是拿油漆罐子底下垫灰,弄点炭火再盖一层灰带到学校取暖;
学校教室有唯一一栋混凝土两层的教学楼,其他都是老式黑砖黒瓦房子;上学背的书包是那种军绿色的不知道家里几手的斜跨袋子、也有过我妈亲手缝的类似款式的袋子。
教室的课桌、凳子,都是开学报名的时候搬到学校去的,家长搬桌子,自己搬凳子。
四年级开始,由于村里小学缺乏教师资源,只能去乡里的学校读书,住校、且桌椅还是自己家里搬过去的。4 年级,10 岁,自己住校,每周周一早上从家里走路去学校,路程 3 公里。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提前放学,再走路回家,周四早上依旧,周五下午如周三下午一致;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上学放学,因为我们需要自己背米背菜,周一的早上早早起,我妈已经煮好早饭,炒好几个菜,三层的饭盒总是那么那么的重,外加三四斤的米,周一和周四早上的书包总是沉甸甸的,周三和周五下午的回家路总是轻快的。饭盒里,总是只有一份新鲜蔬菜,其他都是干菜类,因为耐放,可以从周一存放到周三。周一早上到学校,先拿一个方形铝饭盒装好米,去食堂洗米、装好水放进学校的蒸饭笼子,每个班级一到两个笼子,由食堂大叔放到大蒸箱,到午饭的时候拿出来;晚饭也是如此。
那时候,学校并没有热水给我们学生用,冷水也只有饭点以及晚自习后才开放。四年级,我经历了早上 5 点多开始早自习,依稀记得是两节早自习;晚上也是两节晚自习,好像是到 9 点多结束吧。总是不洗澡就睡觉,因为学校没有换洗衣服的条件,水龙头的位置总是排很长的队。夏天简单擦下脸,冲下脚;冬天直接脱鞋脱衣服进被窝,那叫一个冷啊。
四年级,经历了一次暴雨,宿舍瓦房墙体开裂,学校腾出了两间大教室给我们,都是男生宿舍,女生原本就住在混凝土宿舍里。老师带我们外出去边上村里田地里拉村民绑好的稻杆,到空教室垫在地上,然后铺被子,就是我们的宿舍了;
然后,我感冒了,很严重的感冒,很久都没好。我妈在我感冒那些天,总是找人骑摩托晚上接我回家住,偶尔请个假在乡里打吊针。那时,看到了店里有卖橙子,我妈买了几个,我带了两个到教室,是啊,很好吃的橙子,以前没吃过,但我告诉你,我是江西的,可我在那以前真没吃过橙子。在教室还用小刀切小片分给同学,好像,大家也都没吃过。
那时,没有摸过电脑,没有看过电影,家里有个彩电还是我爸在广东打工买回家的,那时我也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大的辛苦,把 22 寸的大屁股彩电,从东莞搬到了江西小乡村。纵使有大彩电,可是乡下收不到电视信号,没有台,电视似乎总是 CCTV1 夹杂着雪花点。而学校里,英语老师管着学校的微机室,他跟我们说:你们考试考得好,就带你们去微机室看电影,在那以前,只有偶尔经历流动放电影的带着胶片去村里放,从没见过电脑,更不知道有个东西叫投影仪。记得看的电影有《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长江七号》,其他的已经随着记忆慢慢的模糊了。
对了,那时候还有一点钱作为零花,就是每周两块钱。周一上学带一块,周四上学带一块,可是那时候辣条已经需要五毛钱一袋了,可我依旧是很开心。回想起来,其实家里也不是没办法多给几块钱,可那时候就是如此。最难忘的就是,饭盒被人偷拿了,导致蒸饭用的饭盒只剩一个了,吃饭总是几分钟搞定,然后方盒不洗就装米装水送到饭笼,偶尔没赶上就得多饿一顿了。或许这也是我现在吃饭很快的原因之一吧。
五年级毕业之后,就去了乡里的中学,依稀记得,每周只有周一周五了,周三没得回家。周四我妈骑自行车到学校给我和我哥送菜。零花钱从每周两块涨到了每周五块了,宿舍也全都变成了五层楼的混凝土房子了,学校里家里又多了一公里距离了。早上的早读时间又提前了,晚自习下的更晚了。。。
好了,今天是周二,还得搬砖,故事以后有机会慢慢讲吧.....
PS:你们可以猜一下我具体是哪里的,哪年生人。
![]() |
101
xuxuxu123 OP @threeEggs123 地址大差不差了;
而,短短不到二十年,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 |
![]() |
103
ZeroDu 45 天前
看完了,坐标西北,年龄差不多,情况基本一样的,小时候没看过什么电视剧,动画片。小学五年级时,学校才有了几台公共的大屁股电脑。有过几年带菜带米的经历,带的的菜经常因为坏掉没得吃。还有因为缺少零花钱,去外面小店卖米换钱。
看了一些评论,差距是真大啊 |